Citrusea

一些书摘|No.2

最经看完了张文成的《墨菲定律》,做了些摘录。一下都是关于《墨菲定律》这本书的一些摘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知识点的汇总科普向的书。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与“真的我”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也是自我服务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务偏见又被称为“自利性偏见”。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之所以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埋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了锚点,以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了。

那么,该如何避免或减少“沉锚效应”呢?首先,你需要尽量拓宽视野,不断学习与实践,集思广益,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方法,所谓“先入为主”,其实归根结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伦达效应”就属于这种不良压力。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

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终品尝失败的苦果,不如一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会有成功的可能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观影者所看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联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

人们又将墨菲定律进一步深挖,从中阐释出四个方面的内涵:

  1. 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 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 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 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酝酿效应”——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而这就是“酝酿效应”。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因此,那些专业的赌徒就会先分析出获胜概率最大的一匹马,然后,再悉心寻找一匹获胜概率很低的马,之后在这匹劣马上下注,把赔率拉低,使得这匹马看上去是最有希望获胜的马。
这时候,在“从众效应”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去投注这匹劣马,而最终,当那匹真正的好马获得冠军后,专业赌徒赚到的钱足以抵消他们之前为了营造从众心理而投在劣马上的钱。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但是,11 月 23 日至 12 月 21 日之间出生的青年男性却会觉得这段话就是在说自己,因为他们会接受所有模糊而普遍性的描述,同时自动忽略掉那些和自己不相符的描述。

面对“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对自己的判断慎之又慎。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学会不轻易给自己贴上笼统的标签,有效地分辨出那些“性格描述”中哪些是与自己相关的,哪些是与自己无关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是彰明较著的,从而认识真正的自己。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

“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情绪应该宣泄,但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当有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一不要迁怒,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二不要自我伤害,如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咒骂自己,甚至选择自戕,将怒气发泄在自己身上;三不要在他人面前大叫、大闹、摔东西,这样虽然发泄了情绪,却把坏情绪传染给了其他人,制造了“情绪污染”,同时也伤了自己的体面,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习得性无助”的陷阱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让自己适应绝望环境、免于崩溃而做出的妥协姿态。但平庸的人才需要妥协,只有坚强,只有走出“习得性无助”为我们营造的心理舒适区,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他把“卡瑞尔公式”定义为,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失去了危机意识的青蛙死了,而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忧患意识,也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最终很可能会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全身而脱。要知道,最坏的情况不是身处险境,而是置身险境却没有自救能力;真正的危机也不是灾难来临的那一刻,而是逐渐地退化而不自知,慢慢被蚕食,慢慢被吞没,当最终醒悟的时候已经太迟。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事实上,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偏差。我们时常听说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英雄,是因为这些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见,更具备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过于平淡无趣,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他们的成功逻辑大多是“因为他们很成功,所以他们变得更加成功了”。

成功者因为成功而自信,然后因为自信而更成功;而失败者因为失败而自卑,然后因为自卑而更失败。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安逸、舒适的生活足以毁灭一个天才。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就像月亮周围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

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了。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具有这种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相悦法则”,说的是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些人不一定很漂亮、很聪明,或者很有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们,所以我们也喜欢他们。

首先,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对方时,我们的愉悦感会通过表情、动作等所有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愉悦时,他自然也会感到愉悦。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表现,让对方的“自重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因为我们喜欢他,就表明了我们对他的认同,而这种“自重感”的满足,能带来人际关系中最有效的正面反馈。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人们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同时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同意者。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只有“表现得像好人的人”和“表现得像坏人的人”。

即使是好人,心里也深藏着魔鬼,一旦我们对某人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那个随时会苏醒的“路西法”。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当人们由于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而产生“负债感”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我必须也为他做点什么”的偿还心理,哪怕是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也是如此。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人们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越是禁止某件事情,就越是有人不计一切后果地去突破禁令——这种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作“禁果效应”。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愤怒的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他简直无药可救,说了一百次他都听不进去。但事实上,这些妻子很可能倒置了因果——正是因为她们说了一百次了,所以丈夫才听不进去,非但听不进去,而且反而要对着干。这就是“超限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当某个产品突然涨价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好,我要立刻买入,否则它还会继续涨价,再迟疑的话甚至再也买不到了”。要知道,我们的理性往往慢于本能。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一种很主观的评价,每个人对于不同商品的价值评估截然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件商品,不同人在购买时能否获得消费者剩余、能获得多大的“消费者剩余”,也都是不同的。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在“稀缺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抢购——本质上是通过引入竞争购买的方式来营造一种稀缺氛围,从而触发消费者心中的“稀缺效应”。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一般而言,消费者购买打折货品的心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这件商品,但以后可能会用到,不如趁现在便宜赶紧买”,而商家的心理则是“虽然你以后可能会买,但也有可能不买,不如让你趁现在就买”。

消费者的心理是,我以后一直会在这里购物,而充钱越多返现越多,相当于折扣就越高。而商家的心理则是,你以后未必还会来我这里消费,所以先让你充一百元钱。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投机与投资的区别在于投机行为的关键并不是预测投资对象的价值,而是判断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赢利就不是问题。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路径依赖法则”,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人轻易走不出去。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被试者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告诉我们:我们最念念不忘的,其实是那些已经开始而还未完成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尽快迈出第一步吧,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继续走下去!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这就是所谓的“布利斯定理”:“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做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机械地重复某件事情所带来的手感,远远比不上事先反复筹划、琢磨所形成的经验。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语和行为的正确性、权威性。

权威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并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种“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适当的沉默比声嘶力竭的争辩更容易产生震慑的效果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过度工作的行为被包装在“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主流价值观中。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工作,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不要用强迫的手段或金钱来领导下属,而是要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做事。

激励的诀窍就在于让员工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价值、值得做。管理者越能让下属产生这种“值得做”的心态,那么,下属给予管理者的反馈就越积极,所带来的工作成效也就越显著。

“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知道,让每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者挑战性所在,让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做”而非“必须做”,这会鼓舞他们有更出色的表现,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这扇破窗户就会变成某种示范性的标志,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活动也会因此而滋生、蔓延。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他对这类刺激的免疫能力会大大提升——就心理感受而言,第一次大刺激会让第二次的小刺激变得微不足道。

“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同样是一个面包,带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人和一个饱食终日的富豪的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幸福总量不一样,而是两者对一块面包的幸福感受能力不一样。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愈获得愈不满足”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人生需要选择,也需要舍弃,关键时刻的舍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适时舍弃的人生,才能再续辉煌。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使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的精彩,这时候,舍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

舍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想得到的,舍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是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2023-2024 Citrusea